24小時服務熱線
|
古建筑修復的三種方式這次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大家非常尊敬和喜愛的柳爺——柳肅教授,他將以我們身邊的岳麓書院為例,來為大家講解古建筑修復的三種方式。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解鎖古建筑的新篇章吧! 修復方式 一般來講,對于古建筑修復,我們有三種處理方式。第一種方式是保持原貌,像岳麓書院的大門、講堂、赫曦臺,都是完全保持原貌 第二種就是經過考證重建,比如文廟后面的崇圣祠和明倫堂。 (崇圣祠) 最后一種就是完全的新建,像屈子祠。 (屈子祠) 01 保持原貌 第一種方式我們以岳麓書院的柱子為例,主要有整根替換、墩接、挖補和加固四種方式。 整根替換: 像岳麓書院講堂的幾根柱子,我們就要盡可能地保留原物,一定是要腐爛得不行了,才會把它換掉。而且換一根就只換一根,絕對不會把它拆了重建。所以現(xiàn)在的書院有少量柱子已經被換掉了。 比如講堂與百泉軒之間,朝向百泉軒的小庭院里,那里有一根柱子整根被白蟻蛀空了,所以就被整根換掉了。 墩接: 除此之外,在古建筑修復當中,有時我們甚至還可以墩接。比如說這根柱子它靠地下的這一節(jié)腐爛了,上面還是好的,那我就把這一節(jié)鋸掉只換這一節(jié),這叫作墩接。 挖補: 還有部分是挖補的。挖補就是把一塊腐爛的木頭挖掉,補一塊新的木頭上去。最后再做油漆處理。 加固: 再有一些我們是去加固它,使用的是最現(xiàn)代的一種新型加固的材料——碳纖維。 它的質感像布,但強度極高。于是我們就可以像布一樣將柱子在外面包裹,包裹后再在碳纖維上去做油漆,這是加固的一種方法。 可能有人就會質疑了,我們換掉或是修補后,它就會顯得很新,與書院的氣氛格格不入,那怎么辦? 按照我們過去的做法,是把這根柱子做舊,就是把它弄臟一點、弄舊一點。以前我們也經常看到這種手法。 但是今天新的觀念是要有可識別性,意思就是新舊之間要有區(qū)別。 (長沙馬益順公館) 在現(xiàn)在的中國,很少人有能接受這個觀點,包括文物界。其實文物界中是有這個觀念的,但是多數(shù)人還是接受不了這個觀點。 如果建筑很舊,柱子和梁架都看得出是幾百年的老木頭,突然一根新的木頭夾在中間就會顯得不協(xié)調,所以就一定要把它做舊,多數(shù)人是這么認為的。但是按照今天的先進觀念,就不會那么做。我們會保留新的柱子,與舊的柱子形成強烈的對比。 日本在這方面其實是緊跟新觀念的,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日本的柱子不只是新舊有明顯的區(qū)分,而且新的柱子上會烙有修復的的時間,告訴別人這根柱子就是新的。這是真正的新舊處理的方法。 今天在中國,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按照這種觀念來修復古建筑了,而且我們在審查別人的設計的時候,也有意識的要求他們這么做。 這是第一種類型,一般針對的是主體保存程度較好的建筑,我們只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修復,但是一定要記住,修復不等于做舊。 02 重建 倘若一些建筑已經毀掉了,那基于文物修復的原則,就不應再重建了。但是有時候如果一個建筑特別重要,或者說某一重要的部分被毀掉了,如果不修補就不完整,那么我們會選擇重建。 最典型的就是岳麓書院的御書樓,今天看上去它好像就是一個老的建筑,其實抗戰(zhàn)期間它被日軍炸毀,現(xiàn)在的御書樓是我的老師在八十年代重新修建的。 (御書樓) 還有一個就是文廟大成殿后面的崇圣祠,這個是我主持設計修建的。 其實崇圣祠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并且岳麓書院一直保留著它的位置。過去因為經濟上的原因沒有重新修建,到今天條件允許了我們才在政府的許可下重新修建。 因為如果不恢復這一部分書院就不完整了。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在經過考證的前提下,已經毀掉的建筑是可以重建的。 03 新建 當然,也有少量的建筑是新建的,不是古建筑,典型的例子是屈子祠。 原來的屈子祠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在湖大與師大中間,那里現(xiàn)在還保留有原來屈子祠的一個旁院,而它已經不可能在原址重建了。 所以后來湖大下決心在岳麓書院后面的山窩重建了今天的屈子祠,這個位置的挪動就屬于完全的重建了。新舊屈子祠的地形、位置都不同,周圍的環(huán)境也都不一樣,我們就不可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屈子祠。 因此它也就不是一個古建筑了,就沒有必要模仿原來的樣式了,而是一個有比較大的創(chuàng)造自由度的新建筑。 以上就是古建筑修復的三種方式,保持原貌、經考證重建和完全的新建。修復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是我們要了解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不要等到損毀或是失去了才后悔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