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服務熱線
|
中國古建筑類別之宮殿篇(上)中國古建筑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人類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建筑藝術、宗教、民俗、營造技術及建筑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記錄、傳承了中國古建筑的建筑布局、形制等級,構造形式、結構類型、色彩運用和營造特征。系統(tǒng)、全面地了解中國古建筑基礎知識,可為深入學習、研究古建筑相關知識、技術奠定基礎。本文從中國古建筑按功能上分類,將古建筑劃分為: “雕欄玉砌”之宮殿篇(上)實例 宮殿、壇廟、陵墓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歷代朝廷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使用當時最成熟的技術和藝術來營建這些建筑。因此,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個時期的建筑成就。同時,宮殿、壇廟、陵墓又是帝王權威和統(tǒng)治的象征,具有明顯的政治性,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對它們的布局有著深刻的影響。 如果說,西方古代以其單體建筑的宏偉、典雅、豪華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那么中國古代這些具有紀念性的建筑物,則以群體布局的空間處理見長,在基址 選擇、因地制宜地塑造環(huán)境以及空間、尺度、色彩處理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和創(chuàng)造性。 接下來的幾天,就帶領大家一一走過這些古代工匠大筆著墨的地方。 ▼▼▼▼▼▼▼▼▼▼▼▼▼▼▼▼▼▼▼▼▼▼▼▼▼▼▼▼▼▼▼▼▼▼▼▼▼▼▼▼▼▼▼▼▼▼▼▼▼▼▼▼▼▼▼▼▼▼▼▼▼▼▼▼▼▼▼▼▼▼ “雕欄玉砌”之宮殿篇(上)發(fā)展階段 宮殿廣義上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場所。據(jù)推測宮殿建筑從殷商時期就有,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fā)掘, 可以看出商代宮殿建筑基址形制闊大、布局嚴整, 遵循“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格局, 依次排列, 院落式組合的平面布局與臺基立柱等構架, 已奠定了后來宮殿建筑的基礎。秦統(tǒng)一全國后, 建造了大量宮殿,歷史上記錄的著名的宮殿有秦阿房宮; 西漢長樂宮、未央宮; 唐大明宮等。現(xiàn)存最完整的宮殿是位于北京的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故宮。故宮占地78萬平方米, 有房屋8 000 余間,建筑雄偉壯觀, 氣勢恢宏, 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故宮作為皇家建筑,代表了中國明清建筑的最高成就, 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最高成就。無論是從空間布局、建筑造型、裝飾藝術等各個方面, 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古老文化的積淀 , 凝結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才華。 朱顏易老,雕欄玉砌仍猶在,今天小筑手就帶大家一起品讀宮殿。 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發(fā)展大致有四個階段 第一,“茅茨土階”的原始階段。在瓦沒有發(fā)明以前,即使最隆重的宗廟、宮室,也用茅草蓋頂,夯土筑基。 考古發(fā)掘的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宮殿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宗廟、宮室遺址,都只發(fā)現(xiàn)了夯土臺基卻無瓦的遺存。其中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殷墟小屯村東地發(fā)現(xiàn)的建造于武丁村的大型夯土基址,結構最完整,卻仍無瓦的發(fā)現(xiàn)。證明夏商兩代宮室仍處于“茅茨土階”時期。其中二里頭與殷墟中區(qū)都沿軸線作庭院布置, 是中國三千余年院落式宮室布局的先驅。 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 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 二里頭夏代都邑復原 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宮室遺址 復原圖 第二,盛行高臺宮室的階段。 陜西岐山鳳雛西周早期的宮室遺址出土了瓦,但數(shù)量不多,可能還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戰(zhàn)國時瓦才廣泛用于宮殿。與此同時,各諸侯國競相建造高臺宮室,如春秋時晉故都新田(山西侯馬)、戰(zhàn)國時齊 故都臨淄(山東臨淄)、趙故都邯鄲(河北邯鄲)、燕下都(河北易縣)、秦咸陽 (陜西咸陽)等,都留有高四五米至十多米不等的高臺宮室遺址。臺上的建筑雖 已不存,但從秦咸陽宮殿遺址的發(fā)掘來看,高臺系夯土筑成,臺上木架建筑是一種體型復雜的組合而不是庭院式建筑。加上春秋戰(zhàn)國時的建筑色彩已很富麗,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宮殿建筑徹底擺脫了 “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tài), 而進入一個輝煌的新時期。直至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含元殿和明北京奉天殿,都有很高的臺基。其臺基或用人工堆砌,或因天然土阜裁切修筑。足見高臺宮室的遺風延綿達2000多年之久。 陜西岐山鳳雛遺址 阿房宮 想象圖
第三,宏偉的前殿和宮苑相結合的階段。 秦統(tǒng)一中國后,在咸陽建造了規(guī)模空前的宮殿,分布在關中平原,廣袤數(shù)百里,布局分散:渭水之北有舊咸陽宮、新咸陽宮和仿照六國式樣的宮殿,渭水之南有信宮、興樂宮和后期建造的朝 宮——宏偉的阿房宮前殿,驪山有甘泉宮,此外還有許多離宮散布在渭南上林苑 中。其中阿房宮所遺夯土基址東西約lkm,南北約0.5km,后部殘高約8m。西漢初期僅有長樂(太后所居)、未央(天子朝廷和正宮)兩宮,文、景等朝又辟 北宮(太子所居),武帝大興土木建造桂宮、明光宮、建章宮。各宮都圍以宮墻,形成宮城,宮城中又分布著許多自成一區(qū)的“宮”,這些“宮”與“宮”之間布置有池沼、臺殿、樹木等,格局較自由,富有園林氣息。未央宮是漢帝的主要宮殿,有隆重的前殿,供大朝、婚喪、即位等大典之用(平日處理政務則在丞相府進行),F(xiàn)存前殿臺基殘高達14m左右。
咸陽宮復原圖 咸陽宮復原圖 大明宮 想象圖
第四,縱向布置“三朝”的階段。 商周以降,天子宮室都有處理政務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寢兩大部分。前朝以正殿為中心組成若干院落。但漢、晉、南 北朝都在正殿兩側設東西廂或東西堂,備日常朝會及賜宴等用,三者橫列。及至 隋文帝營建新都大興宮,追紹周禮制度,縱向布列“三朝”:廣陽門(唐改稱承 天門)為大朝,元且、冬至、萬國朝貢在此行大朝儀;大興殿(唐改稱太極殿) 則朔望視朝于此;中華殿(唐改稱兩儀殿)是每日聽政之所。唐高宗遷居大明宮,仍沿軸線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為“三朝”。北宋元豐后汴京宮殿以大慶、垂拱、紫宸三殿為“三朝”,但由于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軸線上。元大都宮殿與周禮傳統(tǒng)不同,中軸線前后建大明殿與延春閣兩組庭院應是蒙古習 俗的反映。明初,朱元璋刻意復古。南京宮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奉天殿、 華蓋殿、謹身殿),并在殿前作門五重(奉天門、午門、端門、承天門、洪武門)。其使用情況為:大朝及朔望常朝都在奉天殿舉行;平日早朝則在華蓋殿。明初宮殿比擬古制,除“三朝五門”之外,按周禮“左祖右社”,在宮城之前東西兩側置太廟及社稷壇。永樂遷都北京,宮殿布局雖一如南京,但殿宇使用隨宜變通,明季朝會場所幾乎遍及外朝各重要門殿,“三殿”與“三朝” 已無多少對應關系。
隋唐建筑隋大興宮 唐太極宮為隋大興宮遺址位置 故宮三大殿
縱觀漢、唐、明三代宮室,其發(fā)展趨勢是: 一、規(guī)模漸小。漢長安長樂、未 央兩宮占地分別為6. 6及4. 6km2;唐長安大明宮為3.3平方千米,明北京紫禁城(宮城)僅0.73平方千米。 二、宮中前朝部分加強縱向的建筑和空間層次,門、殿增多。 三、后寢居住部分由宮苑相結合的自由布置,演變?yōu)橐?guī)則、對稱、嚴肅的庭院組合,漢未央宮、唐大明宮臺殿池沼錯綜布列,富有園林氣氛,不似明清故宮森嚴、刻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