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服務(wù)熱線
|
古建筑尺寸比例有哪些顯著特點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guān)系的,柱高與面闊也有一定比例。 (1) 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闊與柱高的比例為10:8;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五檁、四檁小式建筑,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 另一種說法是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變通的,是活的,沒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續(xù)) (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數(shù)比例為模數(shù),帶斗拱建筑。 2、收分: 中國古代的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略粗,頂部略細(xì),這種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穩(wěn)定又輕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柱高為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徑為27厘米,柱頭收分后直徑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規(guī)定為1/1000。 3、側(cè)角: 為了加強建筑的整體穩(wěn)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cè)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nèi)側(cè)傾斜,這種作法稱為“側(cè)腳”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側(cè)腳尺寸與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腳中線按原設(shè)計尺寸向外側(cè)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將移出后的位置作為柱子下腳的中軸線,而柱頭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動,這樣就出現(xiàn)了柱根、柱頭兩個平面位置) 柱子側(cè)腳是在原設(shè)計尺寸的基礎(chǔ)上將柱根向外側(cè)移動。 4、榫卯 榫卯連接是中國古建木結(jié)構(gòu)的一大特點,中華匠人在對木、石等器具的架構(gòu)中運用了榫卯。榫卯的種類很多,應(yīng)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構(gòu)件的管腳榫、套頂榫; (2)垂直構(gòu)件與水平構(gòu)件連接的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半透榫、大進小出榫; (3)水平構(gòu)件相交時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 (4)水平與傾斜構(gòu)件重疊做穩(wěn)固作用的:栽銷榫、穿銷榫; (5)水平與傾斜構(gòu)件半疊時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 (6)門扇用:銀錠扣、穿帶、抄手帶、裁口、龍鳳榫; (7)斜交支撐構(gòu)件的搭掌榫;榫卯的應(yīng)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過程中逐步優(yōu)化發(fā)展起來的,今天的梁架結(jié)構(gòu)更是千年的優(yōu)化中脫穎而出的,榫卯的優(yōu)點是拉結(jié)、穩(wěn)固、防震抗震。缺點(相對與現(xiàn)建):某些榫卯形式傷及木理,消弱了構(gòu)件的良好應(yīng)變和應(yīng)力,因此木材的選料要精致,這點在封建統(tǒng)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沒有那么的約束力了。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 5、上出 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其中2份為檐椽出頭,一份為飛椽出頭。 6、步架、舉架相鄰兩檁中到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 舉架為兩檁中到中的垂直距離除以相應(yīng)的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shù)。 一般小式五檁房:檐步五舉,脊步七舉。(舉高:一般為相鄰兩檁的底面(平水)之間垂直距離來計算) 6.1舉架(補) 舉架是中國建筑帶坡屋頂?shù)姆课萦弥蓓斊露鹊亩ǚㄊ怯幸欢ㄖ贫鹊。相鄰兩桁檁中至中協(xié)垂直距離稱為舉的高度。舉的高度與步架的長度之比即為舉架(即屋面坡度)。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舉等名稱,是指舉架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為一常數(shù),整個屋面輪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線,而古建工程的舉架,在每個步架內(nèi)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個屋面輪廊形成一下緩,上急的曲線。舉架的緩急以房屋進深的大小和檁數(shù)多少而定。一般檐步為五舉(即五舉拿頭)。飛檐為三五舉。以上各步,如為五檁則脊步為六五、七舉,如為七檁則金步六五舉、脊步八舉。如為九檁則下金為六五舉,上金步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如為十一檁則下金為六舉,中金為六五舉,上金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蛴稍O(shè)計人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但必須隔舉)。最上一舉有時在九舉之上還加一平水。平水高度即各桁檁下的墊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為四斗口、無斗拱者按檁徑或檁徑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較高舉架太小或檁數(shù)少,在建筑物近處不易看見屋脊,也可將平水加大。 7、上檐出 檐頭挑出由飛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離稱上檐出。大式帶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飛椽前端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為總平出。無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其檐椽出挑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飛椽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兩斗口為“吐水(出水)”。 8、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檁傳下的屋頂?shù)闹亓,再向下傳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與檐柱之間,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頭梁,小式中叫插金柁,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并在金柱與檐柱之間起聯(lián)結(jié)作用。廊深加大時,挑尖梁上還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檁,組成一組梁架,下梁叫雙步梁,上梁叫單步梁。雙步梁除起聯(lián)結(jié)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載。 挑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還有一條較小的只起聯(lián)結(jié)作用的梁,與挑尖梁及抱頭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隨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間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兩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帶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梁的長短及架梁隨著進深定。幾架梁即幾步架在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兩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長的梁稱為大柁,較短的一根稱二柁,最短一根稱三柁。大式做法則按梁架所負(fù)桁或檁子的總數(shù)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稱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層梁的兩端均做出桁檁椀以承托桁或檁。另外還有四架梁、六架梁,這種雙數(shù)的梁架多沒有屋脊,脊部而多用過隴,做成園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卷棚式頂部的梁叫月梁(即頂梁)月梁上的瓜柱為荷葉墩瓜柱。 9桁檁、枋、墊板、角梁的構(gòu)造權(quán)衡尺度: 桁檁放在各梁頭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頭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邊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為檐檁,沒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檁)、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檁,在脊桁(檁)與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檁),若有多數(shù)的金桁(檁)則以上、中、下別之。 在每條桁(檁)下,與桁(檁)平行的,有墊板或枋。正心桁與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檁下有金墊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兩架梁頭下瓜柱間的聯(lián)系材、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在桁檁下、枋子上的空當(dāng)就是墊板,即所謂平水,就是梁頭下皮至桁檁下皮之高度。脊桁檁下有脊墊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間的聯(lián)系材。一、墊板:長按桁檁長,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二、挑檐桁:長按面闊一頭加榫。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徑再加拽架若干為長。徑3個斗口!皬健笔巧辖鸨P至下桁底為徑,在放八卦線時必須注意加徑。三、正心桁:長同挑檐桁。徑為四個半斗口。徑的尺寸要求同上。四、金(檁)脊桁:長按面闊。如有推山,外加出稍。徑按檐柱徑或按柱徑的十一分之十,徑同上要求。五、扶脊木:長、徑同脊桁檁。六、脊樁:是用在脊上,安裝正吻、正脊筒用。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樁。長按扶脊木徑一徑、脊桁檁徑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長、寬按脊桁檁的1/3,厚按寬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七、老角梁:長按檐步架,并加平出檐的2/3再加沖即二椽徑,后加一個半檁徑,如有斗拱再加拽架,用1.414加斜,再用一一二加斜定長。高按三椽徑或四個半斗口,厚二椽徑 或三個斗口。八、仔角梁:重疊在老角梁上的梁為仔角梁,長按老角梁長,前加(平出檐的1/3,再加沖一椽徑用一O六加斜,再用1.414加斜)再加套獸榫定長,高厚同老角梁。九、由戧:長按金步架計算,按步架用1.414加斜再加舉架高加斜定長,高厚同角梁。 注:舉架高加斜按舉架加斜法計算。 10、椽望及其他權(quán)衡尺度: 椽子有圓的方的兩種,安放再桁檁與桁檁之間,方向與桁檁成正角。以承受屋頂?shù)耐濉⒛嗷冶澈屯呙。安在最上一排與脊檁扶脊木相交的叫腦椽,如卷棚式頂部是雙脊桁檁時稱為羅鍋椽或頂椽。在各金桁檁上的椽子都稱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稱下、中、上花架椽之別,最下一步(即檐頭)的椽子稱為檐椽,該椽一端放在金桁檁上(如重檐下層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檁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飛頭。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飛頭稱為平出。 在檐桁檁上與桁檁平行,緊放在桁檁上面(即金盤)設(shè)有椽椀,椽椀是一塊木板按著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圓洞,使椽子穿過,以免左右移動。在帶廊子的金檁上做闖中板,在脊桁檁上用一斷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后向下兩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圓洞(即椽窩)以承受腦椽用。檐椽的下端即檐椽頭的上面用小連檐將各椽頭連住。從小連檐往里釘望板,順著檐椽的位置彈上墨線為飛頭椽線,釘飛檐椽位(即飛頭)。在飛檐椽上面釘上大連檐。在每兩根飛椽之間,并在小連檐上用一塊小木板把飛椽空當(dāng)封住,叫做閘當(dāng)板,如果小連檐與閘當(dāng)板連做時,而叫里口木,在大連檐上釘瓦口。 11、補其他尺寸:翼角:建筑物四個轉(zhuǎn)角處的檐頭翹起部位稱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翹飛椽等構(gòu)件組成。 檐椽:長按檐步架2/3平出檐,按五舉一一二加斜,再加半椽徑即長,徑按檁徑的1/3或一個半斗口。 飛椽(即飛頭):長按檐平出的1/3為飛頭頭部,按三五舉一零六加斜,再加三尾(尾按頭部尺寸,一頭為一尾)即長,方按椽徑或椽徑的十分之九五。 踏腳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著檐椽的上面。長按前后金桁中至中,加三個檁徑即長。高為檁徑一份,厚為高的8/10。 草架柱:安在踏腳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縫板。長按踏腳木上皮至檁中為長。高厚按踏腳木高厚各一半。 穿梁:安在草架柱上。長按前坡與后坡步架的檁與檁中,外加兩檁徑為長,高厚同草架柱。 棋枋板:高按棋枋上皮至承椽枋下皮。寬按面闊,厚按高的1/10。 承椽枋:長按面闊、高按斜椽徑三點三徑,厚按高的8/10。(又法:高按金柱徑,厚按高的8/l0。) 圍脊板:高按承椽枋上皮至大額枋下皮,寬按面闊,厚按高的1/l0。(又法:高按琉璃瓦件定高(七樣瓦件高一尺,每大一樣即加高四寸)。寬按建筑物周長計。厚按高的1/10。) 連檐:大連檐、長按通面闊。高厚同椽徑,為了看檐頭雄偉,可將大連檐加高(按高的1/10)。 小連檐:長按大連檐,高按望板厚的1.2倍為高,寬按一椽徑。 瓦口:長同大連檐、高按下件定高,寬按高的3/10。 闖中板:長按面闊、高按椽徑斜面,厚按高的1/10。 椽椀:長按面闊,高按椽徑一份半,厚按高的2/10。 博縫板:長按椽長,外加榫即長。寬按檁徑二份,厚按椽徑一份或一斗口。 12、舉架加斜法: 二五舉一○;三舉一○四:三五舉一○六;四舉一○八;四五舉一一;五舉一一二;五五舉一一四;六舉一一七;六五舉一一九;七舉一二二;七五舉一二五;八舉一二八;八五舉一三一;九舉一三五;九五舉一三八;十舉一四一。 13、大木結(jié)構(gòu)的四種基本形式:廡殿、硬山、懸山、歇山 (1)廡殿:廡殿是屋頂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物,它共有五脊。因為面闊長于進深,所以前后兩坡相交而成一條正脊,左右兩山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可稱為五脊殿、四阿坡。廡殿的構(gòu)架,其正身梁架和桁檁枋與一般梁架構(gòu)造相同,在左右兩坡上與前后坡各金桁檁的相應(yīng)部位設(shè)有兩山金桁檁,以承托兩山的椽子。這兩山桁檁與前后坡相應(yīng)各步架的桁檁,在四條垂脊分位下,做成搭角榫成正角相交。在兩山各層桁檁處,在前后坡每層金桁檁中線的垂直面內(nèi),在其下面并與之平行的設(shè)有各層順扒梁。順扒梁分為上中下層,每層都是一頭放在山面桁檁上,一頭放在正身梁架上,在順扒梁上,承托山面徑桁檁與前后坡金桁檁相交點的柁墩稱交金墩,如為瓜柱則稱交金瓜柱,各層桁檁搭角相交處是放由戧的位置,由戧是從角梁后尾做刻半榫相交,繼續(xù)往上如不推山則相交在脊瓜柱上,由戧是四垂脊的骨架。但為了使垂脊在立面投影上形成曲線,一般在廡殿頂上多采用推山法,推山的做法是除檐步架為方角不推外,自金步架至脊步架按進探步架每步尺寸遞減一成。如七檁屋架每山面為三個步架(即檐步架、金步、脊步)各步按四尺一步架、除第一步(檐步架)是方角不推山外,從第二步(金步)開始推,第二步按檐步尺寸(四尺)減1/10推四寸的山;,第二步架凈尺寸為三尺六寸,第三步按第二步推的尺寸三尺六寸的1/10推山,第三步(脊步架)凈尺寸為三尺二寸四分,即七檁推山應(yīng)向外推的總尺寸為一尺一寸六分,山面經(jīng)過推山通步架(即三個步架和)共凈尺為十尺零八寸四分。如九檁、山面坡是四步架,各步架為四尺;第一步不推山外,第二步架推四尺的1/10(四寸)凈三尺六寸;第三鄉(xiāng)按第二步架的三尺六寸推1/10,凈三尺二寸四分;第四步架按第三步架三尺二寸四分推1/10,凈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脊步架(太平梁位置)為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九檁推山向外推出的總尺寸為二尺二寸四分四厘,即太平梁位置采用推山法以后,金脊檁桁檁都相應(yīng)加長,使脊桁檁懸出脊瓜柱以搭在雷公柱上,因此須加太平梁。太平梁長是前后坡兩脊步架位放在前后坡金桁檁上,再在太平梁上加作雷公柱以支承脊檁。 (2)硬山:硬山只有前后兩坡,左右兩盡端是磚砌山墻,山墻內(nèi)部有前后檐柱,金柱正中有山柱,山柱上端托脊檁,在縫里的大柁同水平高的位置,有插柁由檐柱直插到山柱上,構(gòu)成梁架,稱為排山柁架,排山各梁架有單步梁、雙步梁乃至三步梁,其構(gòu)造方法與單步梁,雙步梁相同。 |